选择搜索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拓虫草新时代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7-08-28 12:46:53    阅读:0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的虫草种类多达1500余种,其中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冬虫夏草、蝉花虫草、蛹虫草等。尽管目前虫草产品种类日渐丰富,但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痛点。如:冬虫夏草的人工培育目前仍未突破,且以其无性型或有性型为原料的产品名称急需规范;蛹虫草虽已实现人工培育,但是却面临菌种退化、研发不力等一系列问题。重金属残留、菌种退化等这些虫草产业发展痛点怎样破解?虫草类真菌的资源科学研究进展如何?其安全性评价和功能性情况又是如何?这一系列虫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日前于辽宁沈阳召开的2017世界虫草论坛上被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专家指出,虫草产业要长远发展,除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要齐头并进外,产业政策的“东风”也需及时吹来。

2017世界虫草论坛上,来自美国、韩国、日本、泰国、澳大利亚、伊朗以及中国等30余名虫草专家,以及政府、科研院所及虫草生产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约400余人参会。与会者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和探讨在国际微生物组计划及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虫草类真菌资源科学研究和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与会专家们就虫草的分类鉴定、成分研究、产业化发展等领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在蝉花等虫草类真菌的安全性评价和产业化方面给出了科学的建议。

此次论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中国菌物学会、平湖市人民政府、中国虫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主办,浙江泛亚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菌物学会虫生真菌专业委员会、虫草博物馆承办。


菌种培育和保藏对实现虫草规模化生产意义重大

研究虫草近30年的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授约瑟夫W·斯帕塔福拉目前仍然专注于虫草的分类、鉴定和菌种培育工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约瑟夫坦言,之所以开展虫草的菌种培育工作,一方面由于采挖野生虫草容易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另一方面,野生虫草含有多种重金属,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因此,开展虫草的菌种培育和保藏工作对于实现虫草人工繁育和规模化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虫草菌种库建设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由他主导的菌种“一区一馆五库”建设方案主张在真菌原产地建立自然保育区,并在区外设立标本馆或展示馆,同时建立菌种库、菌体库、遗传物质库、有效成分库、综合信息库,从而切实保障虫草真菌的生长环境,保障虫草菌种的质量,确保虫草研发的高效和人工培育的可持续发展。


安全性和功能性是虫草产业化的双翼

李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虫草论坛已经发展成为虫草行业富有专业性、科学性的学术探讨平台。通过世界虫草论坛,过去默默无闻的虫草行业如同平地惊雷,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因其独特的价值被推向医学界和药学界的前沿。李玉院士还鼓励与会专家和代表发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推动虫草研究真正以全新科学的态度展现在世人面前,深度探知虫草科学与人体微生物的关系,进而开发出有科技含量的虫草类药品、保健食品,开拓一个全新的虫草时代。

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常务副会长赵同刚表示,在我国,对虫草的开发利用,可以追溯到明朝。在《本草纲目》中便对虫草有明确记载,而当时是用自然采集的办法来收集虫草。从目前来看,在我国,虫草多被作为中医药来入药,但对相关食品开发的应用,受限于其采集的时间、地域等多重因素,并未得到广泛运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虫草真菌的人工化培育已十分成熟,对其安全性和功能性也有了较为明晰的认知,由此就解决了资源的可持续的问题。“一个物品的发展一定要考虑到可持续的问题。可持续问题解决了,这一产业的发展就有了力量的源泉。”赵同刚建议,在对虫草的研发过程中,要关注虫草的安全性和功能性评价。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成树表示,随着人类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包括虫草在内的保健类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药物真菌具有传奇色彩,代谢产物多样,成为医疗和保健领域具有原创性精神的科技资源,同时也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面对当前全球性的、医疗性的健康发展,我国制订了健康发展战略国家规划,特别强调了以人的健康为主题,从原来解决看病就医问题,现在向健康方向转变,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虫草的研发,发展健康产业,深度探知虫草科学在人体微生物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而开发有科技含量的药品、保健食品。“健康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黄金时代,虫草产业的发展恰逢其时。”王成树说道。


基础研究为虫草产业化发展提供“后勤保障”

虫草博物馆馆长、浙江泛亚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增智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汇聚了84岁高龄、研究蝉花虫草近50余年的陈祝安教授,专注虫草食品、保健食品研发的樊美珍教授等老专家以及中青年专家,被称为“虫草研发梦之队”。该团队建立了完整的蝉花虫草科研体系和平台,在虫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多层次研究。

李增智告诉记者,自己所带领的虫草团队已经建立了国内颇具规模的虫草菌种资源库以及光生物学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这些平台能够实现蝉花等20多种虫草的人工繁育。同时,为了避免菌种退化,研究人员还定期将蝉花虫草菌种送至野外繁育基地进行扶壮和野化,保证了蝉花虫草的菌种质量,从而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蝉花虫草临床应用成果颇丰

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主任陈以平教授开始用蝉花虫草替代冬虫夏草,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肾病。陈以平研究发现,蝉花虫草在改善肾功能等方面的作用与冬虫夏草相当。陈以平还总结出了金蝉花补肾汤的经验方。由她领衔完成的相关项目获得了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沈阳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医促会医药养生分会副会长陈浩成在蝉花虫草推广和调研的市场中积攒了大量经验。虽然判断中药的功效成分一直是业界难题,但他仍坚持应继续深入对蝉花虫草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拿出有说服力的科学报告和临床研究成果,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可信赖的虫草产品。


万事俱备只欠政策“东风”

距离冬虫夏草被取消了保健食品“特许”试点已一年有余,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郭顺星在论坛报告时指出,冬虫夏草的人工培育目前仍未突破,且冬虫夏草的无性型定名为中国被毛孢,有性型为蝙蝠蛾被毛孢,但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命名混乱,仍统称为冬虫夏草。市场上甚至经常出现以假乱真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虫草行业的现行秩序,打击了消费者对于虫草产品的信心。“要想这个产业得到发展,一定要深入研发。”郭顺星强调说。

与会专家表示,虫草作为我国宝贵的生物资源,其研究和产业化,需要政府、研究机构、科研院校和企业来共同推动。蝉花虫草作为虫草家族的新品种脱颖而出,成为人们追求健康养生的新选择。在基础研究、安全性评价、规模化培育等方面均已完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策的支持和行业发展规划,从而为虫草产业和大健康产业贡献力量。

辽宁省工商联主席杨冠兴在致辞时表示,世界虫草论坛以其规模之大、权威之高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虫草行业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面对当前全球布局健康产业的局面,我国制订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从原来解决看病就医问题,到现在开始向健康方向转变,这是国家为虫草行业提供的机遇。

致力于蝉花虫草产业化的浙江泛亚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孙长胜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蝉花虫草产业化之路之所以越走越稳,是科技的力量。正是国内虫草专家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才使得产业稳健发展。孙长胜特别提到了两个老科研工作者,一位是研究蝉花虫草50年,84岁的陈祝安教授,84岁的陈老师现在还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另一位是80岁的陈以平教授,也已研究蝉花虫草的临床应用30余年,至今还奋斗在医学前线。孙长胜呼吁产业界同行,一定要高举科技创新的旗帜,高举诚信守约的旗帜,持续虫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健康产品的研发,为大众提供一个健康的虫草产品。


世界虫草论坛宣言

在虫草科学和产业发展的历程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共同应对虫草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虫草研究的解决对策,在日前举办的2017年世界虫草论坛上,参会的各国虫草学者、企业界代表和有关机构共同签署并发布了世界虫草论坛宣言。

面临生物学进入微生物组学的新形势,在食品、保健食品和药品研发中前景广阔的虫草领域,既要传承中药应用虫草2000多年的璀璨精华和虫草属(Cordyceps)在科学研究进程中200多年来的厚重积淀,又要与时俱进,涌入世界生命科学发展的浪潮,将世界虫草研究和产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更好地造福人类。

拓展虫草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在适宜时机,吸收利用虫草进行生物防治及其他虫草农业领域的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参加论坛。

为应对虫草研究成果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大趋势,世界虫草界学者、产业界人士和各国政府官员要加强联系和合作,为此,参加此次论坛的各国虫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代表发出联合倡议,建议成立世界虫草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Cordycipoid Fungi,WACF)。该协会作为各国同行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平台,协调制定国际标准和共同行动计划,推动国际间的科研与产业合作。

英籍真菌学家、浙江泛亚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奈杰尔·海沃尔-琼斯介绍,成立世界虫草协会,将会实现信息共享、互通有无、深度合作、产业升级,为应对虫草研究成果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大趋势打下坚实基础。

论坛主办方、协办方和赞助方,以及国内外的虫草学者、研究机构以及虫草企业精诚合作,继续努力办好2018年及以后各届世界虫草论坛。同时,建议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在中国以外的国家举办世界虫草论坛。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