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重构国产大豆效益模式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7-08-29 14:25:19    阅读:0

我国目前大豆年需求量约9000万吨,但80%的大豆供应依赖国际市场,自给率不到20%,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提出了“扩大豆,减玉米”是今后一段时期粮食主产省的工作重点,这为加快振兴我国大豆产业提供了重大战略发展机遇。

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大豆产业高峰论坛暨中国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高端论坛”上,原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表示,当前供给侧改革的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目前推动大豆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应着重于在大豆产业科研育种与栽培体系建设上下工夫,推动我国大豆生产水平上一个大台阶。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盖钧镒提出,国内大豆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大豆生产蓬勃发展以及国内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的严峻挑战,要推动未来大豆产业的发展,发展新品种和提高产量是关键,还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推动大豆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豆农面对世界大豆高产国的挑战,既要创新驱动发展,也要调整种植结构。大豆产业科技急需实用科技,急需发挥现有品种潜力的科技。

黑龙江省粮食局粮油工业与科技处处长崔萍表示,黑龙江省目前大豆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豆产业定位高度不够,加工产业结构不合理;大豆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开工率很低;企业产品种类少,产业链条短,产品的附加值转低;产品和技术投入和研发投入转少,大豆加工业处于一个不太健康的状态,科学和谐发展亟待政策推进。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会长、南华期货公司副总经理唐启军说,协会把农业风险管理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引导农民、企业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我国大豆市场放开以后,进口转基因大豆占领我国市场,如今必须迎难而上,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做出非转基因大豆的国际优势。未来的国产大豆产业是国际化产业,只有运用金融工具,接受新的运营模式,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九三集团董事长杨宝龙认为,把龙江大豆打造成黑龙江省产业名片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形成了大基地、大研发、大龙头、大品牌的产业基础。

一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并在政策上给予了诸多扶持倾斜。如针对东北地区的大豆、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影响了市场价格信号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良性互动。为此,2014年以来,国家先后取消了大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大豆、玉米市场化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唐启军认为,大豆产业升级必须解决种植风险与价格风险的管理问题,目前风险管理主要靠金融工具的运用,特别是期货市场的三种模式:期货套期保值、期货期权、场外衍生品。买入套期保值适用企业避免将来买进商品时价格上涨的风险,也适合于期货价格明显低于现货价格时的企业采购。卖出套期保值适用于企业规避收获时价格下跌、种植端销售时价格下跌的风险。利用期货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发现价格,一个是套期保值。套期保值需要做期权,场外期权就是利用套期保值等工具对价格保险的再保险。

(孙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