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补齐物流业冷链短板,释放“鲜活”消费需求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9-08-24 16:43:53    阅读:0

近日,国家明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伴随着这一工程的实施,未来城乡之间的冷链物流建设将迎来大发展,物流业的冷链短板将会逐步补齐,国内需求将进一步释放,百姓餐桌将更加丰富,生活幸福感将大大增强。


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民以食为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吃得饱已经不再是目标,城乡居民开始更加关注高品质的食品。这其中就包括高品质生鲜食品,尤其是肉禽、水产品、乳制品等食品和反季节果蔬的消费量开始不断上升。这同时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摹了古代运输生鲜农产品的不易。现代社会,交通发达,生鲜产品的冷链运输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新鲜的农产品、水产品,但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流通成本偏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一些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价的问题时有发生。“加强冷链建设,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让供应链的价值充分发挥,助力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满足城市消费人群的多元、个性化需求。”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冷链负责人郑瑞祥说。

近年来,冷链物流发展十分迅速,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国家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聂新伟表示,中国冷链物流经过近10年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整体水平仍不高,市场主体规模较小,冷链产业链协作能力差,业务盈利水平较低,服务标准差异化明显等问题依然突出。

今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24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专门明确要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要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改善消费体验。


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实际上,自2017年以来,国家就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涉及冷链物流产业,对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目标、行业标准、供应链体系建设等提供建议指导。与此同时,在食品、药品、乳制品等冷链物流的下游产业中又提供相应需求建设,促进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2019年7月22日,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物联冷链委等起草的《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公开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加快冷链物流行业体系规划。该项意见规定了食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设施设备、交接、运输配送、储存、人员和管理制度、产品追溯及召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适用于产品出厂后到销售前需要温度控制的各类食品的物流过程。

就目前整体来看,我国冷链物流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其中,上游为制造环节,中游为运输、仓储环节,下游为应用环节。

具体而言,上游主要是冷库与运输设备,冷库是整个冷链的核心节点。根据实际需求,冷库可以大致分为大型库、中型库、小型库和微型库。2010年6月《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出台后,我国冷库容量从2010年的880万吨增长至2017年的4775万吨,冷藏车保有量达14万辆。

中游企业根据主业不同可分为运输业务为主、仓储业务为主、城市配送业务为主等8种模式,目前来看,中游企业数量较多,且多数为中小型企业。

下游需求领域主要包括医药、冷饮、乳制品、生鲜农产品等,其中农产品应用占比为51.10%。不同商品对冷链物流的温度要求不同,需要有所区分。


推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自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首个冷链规划之后,我国冷链行业发展态势逐渐上升。一方面,国际知名冷链物流巨头纷纷以合资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另一方面,国内相关企业亦在加强自身发展,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此外,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网购、生鲜电商、蔬果宅配等购物方式成为当下家庭,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主场。而对于这些消费形式来说,冷链物流是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2018年,冷链物流百强企业冷链业务营收合计达398.24亿元,同比增长53.27%,占整个冷链物流市场13.79%。而我国冷链市场规模也已经从2012年的1100亿元扩大至2017年的2550亿元。2019年,预计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会达到3780亿元,甚至突破4000亿元。

据郑瑞祥介绍,京东冷链目前冷仓布局全国20个核心城市,冷链运输网络目前覆盖全国200余地级市、千余条运输线路。通过冷链仓与京东物流宅配网络体系互补,冷链宅配网络覆盖超300个城市,仓库日均订单处理能力达100万件,可提供从产地、工厂到销售端再到消费者端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另一电商苏宁也在不断发力冷链建设。据苏宁冷链副总经理陈伟介绍,2018年,苏宁冷链正式开始投入布局。1年时间里,完成了46个城市的冷链仓布局,仓储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覆盖218个城市,到家到用户配送时效,当日达和次日达可以实现100%覆盖。

此外,苏宁物流正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大连、武汉、南京等核心30城建设和筹备建设冷链仓。预计到2022年,交付冷链仓储面积将超过100余万平方米。

不仅如此,京东和苏宁两家企业均表示,冷链物流对个人开放,可以到相应的小程序或APP上下单。


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冷链物流在政策红利之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由于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还比较分散,集中度并不高。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CR10的销售收入为143.19亿元,仅占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的5.62%。其中,排名前20的企业收入为173.15亿元,约占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的6.76%;前百强企业收入为259.83亿元,约占全部市场规模的10.19%。

其次,我国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市场规范程度仍需提高。诚然,冷链产业应用领域如食品、药品等安全问题对于国人消费来说是首要考虑因素。

与此同时,冷链产业存在较强的技术壁垒。如何利用新型技术在更短的时间内配送货物提高运输率、降低损耗、促进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并且降低行业成本,是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此外,我国人均冷库容量偏低。据全球冷链联盟(GCCA)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人均冷库容量为0.2立方米,印度冷库容量为1.41亿立方米,位列全球第一,我国冷库容量为1.07亿立方米排名第三,但人均冷库容积不到发达国家的二分之一。而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我国冷库容量分布不均,一些果蔬产地的内陆省市市场冷库容量偏低,造成源头“断链”。


解决好两个“一公里”

在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一公里”:“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就是配送。随着物流体系的建设完善以及一些新技术出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正在得到逐步解决。许多生鲜电商在下单之后能够在半小时、1小时内完成配送。

对于生鲜产品来说,“最先一公里”更为重要。尤其是很多农产品,在采摘下来之后,如果保存方式不得当,会造成产品损耗,其新鲜度将大打折扣。等到运输到其他地方后,就失去了产品原有的价值。因此,冷链物流建设应着重解决“最先一公里”。

《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聚焦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加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利用产地现有常温仓储设施改造或就近新建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开展分拣、包装等流通加工业务。

许多企业已经在探索解决“最先一公里”的问题。每年5月是山东烟台樱桃成熟的季节,让全国尝上新鲜的烟台樱桃,就要依靠冷链物流。京东冷链自2016年起推出“产地仓”这一创新仓储模式,至今已连续开设4年。将冷库建到距离樱桃产地最近的地方,确保樱桃储存、售卖。

苏宁则是通过联合苏宁生鲜、苏宁拼购、中华特色馆等原产地直采,打通“最先一公里”,在重点特色产品区建立产地仓。据陈伟透露,苏宁今年计划布局山东苹果产地仓、乌鲁木齐和包头的牛羊肉产地仓、阳澄湖的大闸蟹产地仓等。

加快冷链物流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城市人的餐桌,更可以帮助农村实现农产品推广。这对于一些拥有特色农副产品的贫困地区来说,是一个福音。

聂新伟表示,中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各有特色,对冷链物流发展的需求导向有明显不同,这就需要市场主体要从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实际环境出发,不断进行业务组织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冷链物流真正发展起来的愿景目标。


链接:农产品冷链物流五大特点

建设成本高、规模大、专业性要求高、资产专用性强

由于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等物流环节均需专门的冷冻设施和设备,且冷链物流在设计与建设上复杂程度过高,从而导致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成本高、投资的回报期长,甚至造成沉没成本。

对网络信息技术有一定要求

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特性及冷链物流自身的较高要求,冷链物流必须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农产品的整个生产流通过程进行多方位的监测跟踪,才能降低产品损耗以保证其自身体系的高精益性和敏捷性。

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

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多个环节主体功能各不同,且农产品要求更高的时效性,因而冷链物流各环节必须保障更高的组织协调性。

能耗控制要求程度高

冷链物流各环节都必须严格保障规定的低温环境,故冷链物流是高能耗产业,所以冷链物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先进技术降低能源损耗和企业成本。

风险高

不同于常温物流体系,冷链物流的生产、加工和消费市场分布不集中,使其受市场供需及价格、气候、交通、能源等客观因素影响较大,因而造成冷链物流投资风险高,效益不稳定。


观点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使供应链的总体效益最大化,而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之间却是相互独立的。只有通过贯穿各环节节点企业的纽带,实现供应链一体化,才能在交易成本降低的同时,避免纵向一体化所造成的管理成本过高的弊端,最终实现该目标。

加强农产品+冷链的体系建设

在农产品运输中,冷链物流在保证食品安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易腐食品,通过冷链对冷藏温度进行监控,以保证其品质的优良性和食用的安全性。农产品+冷链的体系优化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目前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滞后的状态下。在农产品供应链彻底打通之后,食品安全追踪溯源、标准化建设、运输监管,成了优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推动冷链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促进冷链物流健康规范发展,保障鲜活农产品和食品流通安全,支撑产业转型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构建“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为供应链试点城市优化发展提供新动力。

今年5月,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决定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该通知提出,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管理理念、标准和技术,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配备预冷、低温分拣加工、冷藏运输、温度监控等冷链设施设备,建立覆盖农产品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加强信息流+物流的整合

完善供应链上的信息平台,强化仓转配的大物流与平台的信息共享,在信息流和物流上双向流通,实现各环节的品质追溯、时效追溯、物流全程追溯,提高供应链总体效率。

供应链金融+物流

以贴近末端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或销售中心为交易核心,抓住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对资金的依赖,打造资金流、物流全封闭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实现各环节利益共享。

(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