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柠檬酸发展之道

信息来源:医药网     发布日期:2017-08-10 16:17:18    阅读:0

我国是柠檬酸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目前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已占总产量的70%—80%。

多年来,我国柠檬酸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导致出口受阻。例如,2000年,美国对中国产柠檬酸进行反倾销调查,中国胜诉;2003年3月,泰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柠檬酸开始反倾销调查,泰国起诉方指控中国柠檬酸倾销幅度达45%;2003年5月14日,乌克兰对中国生产的柠檬酸进行反倾销调查,并从同年10月15日起,对中国产柠檬酸征收130%的临时反倾销税。

目前,我国柠檬酸年生产能力已高达150余万吨,年产量达100多万吨。现在,我国柠檬酸年生产能力已占到全球总产量的75%左右,年产量占到全球的70%左右,年出口量达到80万吨左右,年出口金额达7亿美元左右。


产能无序扩张,出口量增价减

近年来,由于全球市场经济增长缓慢,需求不振,外需持续疲软,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受到影响,而观察最近几年我国柠檬酸的出口走势发现,其出口量一直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

现在,我国柠檬酸已经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印度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国。然而,在我国柠檬酸出口量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近年来,其出口价格却在逐渐下降。

据分析,导致我国近几年柠檬酸出口呈现量增价减走势的主要原因是产能增长过快,已出现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

多年来,我国柠檬酸产能一直延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各地争相上马柠檬酸项目。2003年,我国柠檬酸生产能力为60万吨,2005年达80万吨,2007年达100万吨,2010年为120万吨,目前为150万吨左右,平均每年的产能增长达到10万吨左右。产能的大幅增长使市场形成供远大于求的局面,现在全国柠檬酸产能过剩已达30%—40%,企业开工率只有60%左右。

目前全球柠檬酸总的生产能力约为200万吨,年产量约为150万吨,全球贸易量约为130万吨。我国柠檬酸年生产能力已达150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75%;年产量已达11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的73%;年出口量已达80余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


产量依赖出口,企业效益下滑

由于我国柠檬酸的内需严重滞后于产能扩张和产量增长的速度,企业生产出来的柠檬酸主要依赖出口,而且出口量在国内产量中的占比逐年增长。

为了抢占出口市场,多年来我国柠檬酸出口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要低20%左右。而近年国内人工、环保等各种费用均有较大幅度上升,但由于柠檬酸市场竞争过度,我国柠檬酸出口价格不但没有上升,反而逆势下滑。

柠檬酸出口量增价跌的局面使我国企业处于十分尴尬的地步。

一方面,出口增长可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事实上,从21世纪开始,我国柠檬酸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就不断放大,现在产能、产量和贸易量都已占全球的75%左右。近几年,已有多家国外柠檬酸生产企业顶不住中国柠檬酸的低价冲击而选择停产。如此发展,我国柠檬酸的市场份额还将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产品低价格的出口使得企业利润菲薄,甚至亏本销售,造成资金紧张,运转困难,长期如此,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柠檬酸的生产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现在我国不少柠檬酸生产企业在环保治理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投入巨额资金。生产柠檬酸要消耗大量的原料、能源、人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治理,产品却以低价出口,从长远发展的视角看问题,这并非是一件好事。


贸易摩擦增加,竞争优势削弱

由于我国柠檬酸出口量大幅增加,强烈冲击着国际市场,多次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近年来先后有美国、泰国、乌克兰、南非、欧盟等对我国柠檬酸提出反倾销调查,贸易摩擦不断发生。柠檬酸和柠檬酸盐及酯产品是遭受国外贸易救济措施打击的重灾区。

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共有10多个国家(地区)对我国产柠檬酸和柠檬酸盐产品累计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十几起,在化工行业单类产品中涉案数量仅次于轮胎,居第二位。

美国是全球柠檬酸进口量最多的国家,长期以来,美国国内柠檬酸的年生产量大约在10万吨左右,每年都要从国外市场进口30万吨左右。多年来,美国一直是我国最大的柠檬酸出口目的地国家,对美国年出口柠檬酸达到10多万吨,占我国出口总量的15%左右。

近几年,由于美国进行“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从中国进口的柠檬酸大幅下降,年进口量仅为2万吨左右。2013年,我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柠檬酸只有1.85万吨,在我国柠檬酸出口国家排名中列第十一位。中国柠檬酸出口受阻使得美国市场柠檬酸主要进口地从中国转向了欧盟、加拿大、泰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

我国柠檬酸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受阻后,企业纷纷开拓新的国外销售市场,新兴经济体成为首选目标。2009年,印度取代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柠檬酸产品的出口市场,当年我国对印度出口柠檬酸及柠檬酸盐累计达5.8万吨,占我国柠檬酸及柠檬酸盐出口总量的7.6%。2013年,我国对印度出口的柠檬酸达到6.5万吨,占我国柠檬酸出口总量的8.53%。

由于我国与新兴经济体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分配上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产品在出口市场的价格优势不明显,竞争更加激烈,而且企业遭遇贸易摩擦的风险也更大。


增加科技含量,积极扩展内需

面对近年来我国柠檬酸产能过剩,效益低下,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出口形势日趋严峻的局面,专家认为,我国柠檬酸生产企业应摈弃价格战,加大技改力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向下游开发高档次产品;不能再盲目扩建或新建生产装置,要以现有能力为基础,加大企业联合、兼并和重组力度,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中国品牌,提高中国柠檬酸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主要措施有以下三项。

一要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我国柠檬酸行业要健康长远地发展,需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使产能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做这项工作。2013年7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首批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柠檬酸行业为其中之一。可是,柠檬酸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实际效果却不大理想。

二要加大国内市场开发。以前我国柠檬酸企业都将眼光紧紧盯住国际市场,忽略了国内市场的开拓。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而多年来,我国国内市场对柠檬酸的需求平稳,增长幅度缓慢。2001年国内市场柠檬酸消耗量为9万吨,2007年为15万吨,目前为20万吨左右,人均年消耗量约为0.14公斤,而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耗量为1—1.5公斤。一些国外应用量很大的领域在我国还较少应用,因此,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十分必要。

目前,柠檬酸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拓展,不仅用于饮料、食品行业作为添加剂,还逐步渗透到化工、医药、饲料、电子、纺织、皮革、塑料等许多行业,发展前景看好。

我国企业应加大对柠檬酸产品的应用开发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发展深加工产品品种。据了解,我国目前已拥有利用柠檬酸发酵后的废渣提取壳聚糖、麦角醇、氨基葡萄糖等生化产品技术,并通过鉴定和验收,这些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三要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目前我国柠檬酸产品主要以低端产品为主,价格偏低。今后生产企业应加大技术投入,向下游开发高档次产品。如无水柠檬酸具有不结块,利于运输、贮存和使用等特点,国外近年对无水柠檬酸的需求增长迅速,是柠檬酸产品发展的方向之一。

此外,我国柠檬酸深加工产品品种少,不及国外的一半。目前美国药典已经收载的柠檬酸下游产品有柠檬酸钙、柠檬酸铁、柠檬酸氢二胺、柠檬酸铁铵、柠檬酸锌等。这些产品在国内的生产和应用已经起步,我国柠檬酸生产企业应借此契机向精细化、多元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柠檬酸市值将有大增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未来市场洞察力公司(FMI)发表的《柠檬酸市场:2016-2026年全球行业分析和机会评估》,2015年全球柠檬酸销售额达27.565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销售额将达44.948亿美元。在2016年—2026年预测期内,柠檬酸销售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4.6%,销售量的复合年增长率值为3.7%。

出于对健康问题的考虑,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以植物为基础的天然原料组成的产品。此外,随着部分国家禁止使用磷酸盐,柠檬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方便食品和饮料的生产中,柠檬酸可以用作酸味剂;给食品防腐时,柠檬酸可作为抗氧化剂,并增强风味。上述用途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柠檬酸的市场需求大幅增长。

据估计,酸化剂领域将占据柠檬酸销售量的最高份额,迄今至2026年底,这一应用领域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4.2%。2016年,柠檬酸在酸化剂领域的销售量预计达到964827.9吨。而在清洁剂领域将占据第二大份额。

无论是从销售额还是从销售量来衡量,粉末状柠檬酸预计将占最大的市场份额。据了解,2016年粉末状柠檬酸销售量达1480566.8吨。预计在2016年—2026年,这一领域将对全球柠檬酸市场规模做出较大贡献,其复合年增长率将达4.7%。与粉末状相比,液态柠檬酸价格相对昂贵,可能会制约其销售增长。


食品饮料用途为主导

柠檬酸市场被细分为食品级、医药级和工业级。据估计,2016年食品级细分市场占据的市场份额最高,达67%,在预测期内,该细分市场将继续保持主导地位,销售量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1%。随着柠檬酸广泛应用于饮料、方便食品领域,将在预测期内支持该细分市场的增长。工业级细分市场将在预测期内大幅增长,销售额的复合年增长率值将达到4.3%。

按地区来划分,全球柠檬酸市场被分为北美洲、拉丁美洲、西欧、东欧、不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中东、非洲以及日本。2015年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的销售价值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是该地区最大的柠檬酸生产国,其次是印度。

全球柠檬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包括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山东莒县宏德柠檬酸有限公司、德雷克集团、嘉吉公司、潍坊英轩实业有限公司、中粮生化(安徽)有限公司、日照金禾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辉瑞公司等。